产品描述
《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本标准适用于对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的向环境排放噪声的设备、设施的管理、评价与控制。
边界:由法律文书(如土地使用证、房产证、租赁合同等)中确定的业主所拥有使用权(或所有权)的场所或建筑物边界。各种产生噪声的固定设备、设施的边界为其实际占地的边界。
在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边界处无法进行噪声测量或测量的结果不能如实反映其对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影响程度的情况下,噪声测量应在可能受影响的敏感建筑物窗外1m处进行。当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边界与噪声敏感建筑物距离小于1m时,应在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室内测量。对于在噪声测量期间发生非稳态噪声(如电梯噪声等)的情况,较大声级**过限值的幅度不得**10dB(A)。
测点布设:根据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周围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布局以及毗邻的区域类别,在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边界布设多个测点,其中包括距噪声敏感建筑物较近以及受被测声源影响大的位置。
测点位置一般规定:一般情况下,测点选在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边界外1m、高度1.2m 以上、距任一反射面距离不小于1m 的位置。
环境监测...是什么呢?
环境监测概述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检测的过程一般为接受任务,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环境监测的对象: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污染组分。
环境监测包括: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
环境监测的发展
(一)环境监测发展的三个阶段
1、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监测发展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
2、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发展阶段或主动监测、目的监测阶段
3、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发展阶段或自动监测阶段
(二)发展趋势
1、由经典的化学分析向仪器分析发展;
2、由手工操作向连续自动化迈进;
3、微量分析(0.01%~1%)向痕量(<0.01%)、**痕量发展;
4、由污染物成分分析发展到化学形态分析;
5、仪器的联合使用和电子计算机化。
产品推荐